背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此前的地方两会中,各地也纷纷把PPP写进工作报告。同时,李克强总理还通过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在投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不再唱“独角戏”,而是采取政府和民营资本合作(PPP)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放大投资效应。在国家相关部门政策的强力刺激下,地方政府根据国家部委的相关文件精神,迅速出台了地方版的PPP配套政策,积极推进PPP模式。随着政策的出台,一大批PPP示范项目或PPP模式项目也相继问世。如今年3月份,北京市推出了136个PPP示范项目,引资2600多亿,涉及生态环保、交通设施等7个领域;江西发布2015年首批80个PPP推介项目,总投资1065亿元,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三大类;河南郑州首批32个PPP项目,总投资超千亿;贵州推出首批百余个PPP项目,总投资超1600亿元;辽宁沈阳推出首批53个PPP项目,总投资1300多亿;甘肃省推出300个PPP项目,总投资1394亿元;宁夏发布114个PPP项目,其中环保项目28个;天津推出今年首批57个PPP项目,总投资2372亿元等等。
11月15日,我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周日洪先生赴深圳参加PPP模式在城市社会事业领域应用培训班。该培训为期4天,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主办,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承办的一场大型研讨培训班。来自各地的PPP实施单位、各相关部门、投融资平台公司、建筑施工企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等负责投融资、基建的相关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各地工程咨询、律师事务所、招投标机构、银行、信托、基金及PPP咨询机构的负责人等也都云集于此。
我司参与此次培训是为了更好地探讨研究公司发展模式,学习如何参与实施PPP项目,探讨解决PPP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以及针对落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大会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知名PPP咨询机构专家、知名大学商学院、律师事务所及企业等有关专家就社会事业PPP项目有效落地实施,法律实践及风险防范,投融资模式选择以及社会事业中医疗、养老、文化领域PPP模式操作实践进行了讲解,并与学员进行了交流研讨。
在近4天的培训课程,各位导师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PPP模式的知识,同时也对PPP模式的实践起到了导向作用。
通过培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PPP模式的种种优点,能够加快公司业务的调整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减低项目费用;保证了项目质量,更好的做到“又快又好”;促使项目、设计、设施管理过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办事效率,传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经验;同公共机构一同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弥补不足;使项目各方整合成战略联盟,能够较好的协调各方不同的利益目标;风险分配趋于合理,PPP在项目初期就可以进行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使风险分配更合理,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风险,从而降低了融资难度,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同时,PPP模式也得以打破我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组织机构的多种限制,能够更好施展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的长处,参与进来。
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到此次PPP模式在社会事业领域的应用中来,抓住模式机遇,调整企业策略。应对PPP模式带来的益处,真正享受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转型。
资料编辑:杨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