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返回

About ZCA

甄池安专栏

更多分类

悠悠亲情

所属分类:当代企业家专访 发布日期:2024-02-21 19:55:43

万丈高楼平地起,树高百尺有根基,是苦涩而又甘甜的青少年生活奠定了甄池安的性格基础。

  1959年10月1日,甄池安出生在江门市开平县簕冲乡龙凤村。村子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村前有一条潭江,商船小艇,穿流不息,村子前有一大水潭形如蟹身,潭边左右有几条路基向外蜿延象蟹爪,大潭左右有两小潭象蟹眼,远眺象只大蟹,前辈称之为风水潭,从前村里的人就靠此潭打水喝,小时候的甄池安也是喝这混浊的水长大的。

  村里有着一个稍有背景的家庭,这是一个两姓组合的家,爷爷姓甄,是晚清的准举人,二十五岁英年早逝,却留下三个女儿和十来亩的薄水田。父亲本姓李,非奶奶亲生,因年幼时家贫无以活口过继甄家的,是奶奶一手将甄父和三个姑姑拉扯成人的,此时生活还算过得去,因此到土改时,便被评为“富农”。从此这个家也就三辈人背了个出身包袱。

  那时,父亲刚好初中毕业便没法继学了,于是往外“逃”,考进了广州铁路局,后来结了婚,母亲在家务农,因考虑到经济收入,父亲又转入到广州住宅公司工作。六十年代初,几个弟妹相继出生,加剧了甄家生活的窘迫。文革时更因成份问题,父亲被下放回农村,家庭生活更陷入困境。

  穷一点还不算什么,可怕的是来自社会上的歧视,甄池安也因出身不好一直在遭受着歧视,承受着极大心理压力环境下长大的,由于出身问题造就池安提早进入“奋进”号,立志要在社会歧视中争取地位。就读初中第一学期,池安就用进步的思想,优良的成绩向团支部靠拢。当这消息传到村里,本村有位“贫农”指着池安鼻子取笑地说:“看你这“五类”分子的儿子想入团,入牛棚就有得你入,哈哈哈……”。当时池安有点怨家庭了,可一想起父母为人那么善良,自己的初衷就改变了。果然那位贫农的话非常灵验,连续两次申请都因成份未获批准。“当老师找我谈心时,预想到的结果更令我伤感,我无助地站在老师面前,泪水像断了线珠子簌簌而下”。老师望着我可怜的样子哽咽着说:“孩子,我知道你难受,老师亦同情你,你本是个优秀的孩子,不应该受这样的待遇,可这是社会的原因啊”。老师并鼓励我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又经过两年的努力,到高中第一学期,才得偿所愿。当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跨出校门准备回家告诉父母的时候,学校门卫向前问我:“同学你背着书包去哪”,我说要回家,“今天才星期五为什么要回家”,当时我愣了一阵,就往教室跑,老师见到我,含着微笑逗我:“池安今天你怎么了”,“老师,对不起!因为我太兴奋了,忘记了今天是星期五”。(学校只允许星期六晚回家)外部的环境加强了家庭内部亲情的凝炼,也营造了他沉默善思的性格。

  巧的是他父亲本也是沉默寡言,好干实事的人。别看他因出身不好被下放回农村,可他喜欢用建筑公司学来的技艺在村里处处助人,敬老爱幼,就凭这些,颇被村人尊敬,因父亲的无形榜样,甄池安从小懂得了要出人头地,就得“学艺”,要有一技藏身。

  簕冲乡龙凤村虽然在当时还较为封闭,可是一直崇尚知识,尊重有学问的人,每年有考上大学的青年,村里人总是主动捐资出物。逢年过节,青年学生家门口也总是挤满了人,要求他们写对联讲新闻什么的。从这里,甄池安意识到,摆脱歧视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从小学到初中,甄池安的成绩都是一流的。

  转眼快十七岁了,甄池安在当年“唯成份论”还相当严重情况下凭优异成绩考上了离家十多公里的开平七中高中部就读,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妈妈都提前为他准备大米回校,年少的他怎没料到,他一走,全家就只能靠吃蕃薯过日子。父母为了让他安心读书,从来不把家里的真实情况告诉他。

  这样的情形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当健硕高大的他带着美好的心情回到家里,想要有个崭新的开始时,却没料到,家里顿顿都是清汤菜叶,稀得可以当镜子照,筷子下去什么也捞不起来。

  怎么会这样?再三盘问下,弟妹才怯生生地告诉他,家里人口多,工分少,粮食根本就不够吃。听了这话,他心里一颤,禁不住一把将瘦小的弟弟妹妹拉过来,紧紧搂在怀里,泪如雨下。

  “你们怎不早说,我宁愿留家吃蕃薯,你们知道我现在有多难受啊”

  父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池安什么叫无私,什么叫“奉献”,从此也更增强他与父母“分担”和长哥当家意识。

  说到这里,甄池安深感遗憾地引出对母亲的怀念,他说:“我母亲是一个对儿女充满爱心、知书识礼又刻苦耐劳的人,她常常鼓励我们怎样努力奋斗,向我们描述一幅幅家庭发展计划的蓝图。记得我初出茅芦到从化做事,两三个月才回去看家一次,她也装得很不高兴,以表明家里事不用我操心,只应在外努力工作多挣钱回来好买自己的楼。但就在我将要赚到够买一个套间的钱要回来看她时,她却因长期积劳成疾,得了癌症,且入晚期,我回来时,妈妈已住进医院,只见妈全身浮肿得像一个橡皮人,精神有气无力。癌症的疼痛折磨得她苦苦呻吟,爸爸在给她揉关节,妹妹在给她上油擦背,见到此情此景,我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嚎啕大哭,一直失控了三个钟头……不知是亲情,还是血缘的关系,母亲在极度痛苦中伸出柔软的手抚摸着我的背颤抖着说:“安仔!你不要为母亲伤心好吗?你越是这样,母亲越觉得不好受,母亲有你这样一个有良知有品德的孩子就心满意足了,母亲去了,你要好好照顾父亲、弟妹,有机会多去我娘家,我娘家就我一个女儿,有钱的话要去拜祭我父母,你听到了吗!”“听到了”我频频点头,但心里不停地祈祷母亲的平安。母亲又继续说:“如果能得到天公的怜悯,让我多活几年,我愿时光回到你童年的时候,那时你个子瘦小,身体单薄,有点聪明但调皮,常把家里的猪追吓得嗡嗡叫,当你玩累时,我就把你抱在怀里,哼着你喜欢的儿歌,你就听话入睡了。妈妈怕你睡得不舒服,就轻轻把你放在床上,给你盖上被子……安仔,我很羡慕过去呀!不过我现在很冷、很、很冷……”听罢母亲的话,我的热血直涌心窝,恨不得把我的所有献给母亲,让她得到满足,我深深地感觉得到母亲她对人生的留恋,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惜在我未能让她满足之前,伟大的母爱与我无缘了。

  说到这事,甄池安还语音哽咽,好不容易才含着泪说:“她出身大户人家,自到了我们甄家,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却克尽妇道操持里外,相夫教子。快要熬到头了,她应该享福却没享过半天福,还不到六十就离开了我们,这给我人生中留下莫大的永远的遗憾。”

  说遗憾,是因为对母亲无私奉献自己未有一丝的回报,自己事业的初果无法与母亲分享。

  原来这“分享”也是他甄家的一门家风,据说还是从奶奶那里传袭下来的。

  自甄池安父亲结婚后,与奶奶家便是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了。因为奶奶三个亲生女儿先后到了香港和加拿大,几乎隔三岔两的都会有人寄生活费给奶奶。奶奶舍不得用,有了好东西总想给他兄妹,甄池安至今还能体会到自己当年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时的绝望心情,还是奶奶毫不犹豫替自己交了费而释怀。添衣物,置书本等也是奶奶节衣缩食一点一滴的抠出来给办的呀!从奶奶那里,甄池安很早就体会到了一个词-分享,他也从小就学着与弟妹分享。快乐需要分享,幸福需要分享,分享使甄池安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愉悦,池安兄妹就是在奶奶宽厚的爱护下长大的。奶奶的言传身教让他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勤劳、俭朴、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当然这也是父母一以贯的教导。

  正是在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甄池安练就了健康的体格和善良品格,在学校里,甄池安不仅成绩优秀,他还经常组织同学们义务打扫校园环境,承担学校菜地劳动,帮忙五保户等社会活动等,在体育方面,他校外跟了一武术教练习武,校内还是乒乓球队好手,在县一级一次选拔赛中,他把自己应得的荣誉同别人分享了。

上一个 创响品牌
纪实导航 下一个
img